首页 > 算卦

2017年七夕是几月几号(2017年七夕是几月几号星期几)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七巧节、七娘生、乞巧节、女儿节、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源自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起源于春秋时期。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七夕”最早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与女性崇拜结合而成的一个节日,是古代女子们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七夕乞巧,这个习俗起源于汉代,南北朝时开始盛行。到了唐代,每逢七夕妇女们还要用彩纸、云霞、布匹等扎制成各种奇巧的东西,用来乞巧。这种风俗在民间极为盛行,从唐代直到明代,都有此节日。明末清初,七夕节时有“七姐下凡”、“七娘会织”等说唱文学出现。清代以后,七夕才成为“女儿节”。

1、七夕节的由来

中国民间有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这一天,人们会坐在庭院中,或坐在葡萄架下,一边品尝瓜果、品尝美酒,一边聆听牛郎织女的故事,并祈求他们给人们带来幸福。
在七夕前几天,家里的大人们都会精心挑选出一只颜色鲜艳的绣花鞋,在七夕节这天送给自己的女儿,并对她说:“你穿上这双鞋子后就会变成织女,能变出世间所有的好东西来”。女儿收到这双鞋子后就会在一个月内获得很大的进步。
人们对于七夕节还有一个别称“乞巧节”。关于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也有关于乞巧的记载,如“花前月下坐一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双星今夜新灯月,一夜牵牛满院照”等句。这里的“七夕”是指农历七月初七。
据东汉佛教《世本》记载:“牛郎与织女为夫妻已有三年”、“其女早慧,织得七机文字,自为名之曰‘巧’”。后人据此故事,认为牛郎与织女是一对相爱的夫妻,但遭到王母娘娘的反对。王母娘娘将织女带到凡间后就将其禁锢在银河两岸之间不让其与牛郎相见。
一年后王母娘娘在秋夕之夜将织女释放回天庭。此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一次。又说七月初七夜为“七娘生”、“七姐生”或“七儿生”,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会非常聪明可爱。
在七夕节这一天如果有姐妹们要想讨得家中长辈的欢心的话,就可以在这天为她制作一条七种颜色的彩带或是用五颜六色的彩线结成一条项链系在脖子上。据说这样做可以增加姐妹们的智慧和灵巧度。在七夕这天还要为女儿们做个漂亮的小饰品或者是为她准备可口美味的佳肴或者是为她亲手制作一个小蛋糕等等。
到了宋朝时又开始流行“乞巧节”也称“女儿节”、“巧夕”、“乞巧节”等等。
七夕乞巧是古时妇女们特别喜爱的节日活动之一。从古时起,人们就有在七月七祭祀土地神和祈福求安的习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李先生于七夕宫妃们乞巧时,曾命御膳房做乞巧果子和乞巧茶。到了宋代,才出现了专门为七夕准备的食品。
而七夕节又是七月七之夜“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所以就衍生出了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

2、七夕习俗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把七夕节又称作“乞巧节”,这一天妇女们穿针乞巧,据说是为了纪念织女星,所以在七夕节的晚上,妇女们要摆上瓜果,在庭院中进行拜织女的仪式,希望自己能得到织女的保佑。
七夕乞巧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源于天象崇拜,由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而来。在七夕节时拜祭牛郎织女,也是祈求智慧和能力。关于七夕节最早的文字记载在《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流火”就是指牛郎送去的衣服。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七夕节也被人们称为“女儿节”。
七夕节期间在庭院中摆上瓜果、乞巧果、香包、小工艺品等供人们观赏和游玩。
七夕这天还有很多习俗活动:
拜织女:七月七日是织女会牛郎之日,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人们都把七夕这天作为拜祭月亮、乞求福佑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妇女们会在庭院向织女星祈祷姻缘美满。
穿针乞巧:在七夕节的时候妇女们都会穿针乞巧,“穿针乞巧”是七夕穿针乞巧习俗的变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被牛郎对她的爱情感动了,于是他们结为恩爱夫妻,男耕女织,相互提携着走过了春夏秋冬。后来这对恩爱夫妻死后,人们就以“七夕”为他们来世见面之日。
晒书:七夕节这天还会晒书、晒衣等习俗。传说七月初七晚上在庭院中晒衣是可以把衣服晒得更干爽一些。因为如果衣服不干爽的话会容易发霉、产生霉菌等细菌。
吃巧果:在七夕节这天人们还会吃巧果)来祭拜织女以求平安健康。人们把面制的小动物叫巧花(即巧花)并在其身上穿上各种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衣服以作纪念。
看织女:七月七日又叫“乞巧节”或“小七娘”节。在这一天晚上人们会拿着瓜果、香烛等物去看织女星,传说如果在这天看到织女星就说明未来的日子会更加幸运与幸福;在这一天晚上还有一些少女会到河里洗澡并且嘴里念着“七娘生”的咒语来祈求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七夕拜七娘:七夕节又名七姐诞、七娘会。因为七夕之夜在庭院中摆上瓜果乞巧是早于牛郎织女一年中相会的日子,人们也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之风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七夕坐花女习俗始于西汉,在汉代以后逐渐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已十分盛行。唐、宋以后,七夕坐花女习俗更加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民间风俗活动之一。明清两代对七夕坐花女习俗的描写是:“每至七月七日夜晚,妇女们穿针乞巧;或在小箱子、小盒里放一张写上织女图像的纸;或将小石头放在盒里或小盆里;还有人把自己的针线藏在墙缝里或门后。”

017年七夕是几月几号(2017年七夕是几月几号星期几)"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352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