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万年历(2013年万年历查询表)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也是万年历。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制定的,农历是以阴历为主的历法,阳历为辅助,二者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认识时间。
农历又叫阴历、唐卡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制定的历法,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30天或31天,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日,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叫望日。阴历有三年一个闰年,有闰月。
农历和阳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阳历以太阳为中心,通过黄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来计算日期,即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农历以月亮为中心,通过朔望来计算日期和时间。阳历顺时针算出二十四节气,而农历是以月亮转到黄道上所走的一圈为一个月。
1、与阴历相同,农历也有月
农历也有月,叫“朔月”,是根据月亮运行变化来确定的,因此又称为“月朔”、“朔望”。月亮在地球上的位置变化,每月初称为朔,每月十五或十六称为望,每月十五或十六之后的第一个十五或十六就是小满。在农历中,小满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因为它是一年中气温回升最快的一个节气。
农历根据月亮在黄道上的位置制定,所以每个月都有“朔日”和“望日”,每个月的第一个朔日被称为朔日,第一个望日被称为望日。在农历中每个月都有三十天或三十一天,其中一个朔日和一个望日为一个月的一半。
一个月有三个朔日,分别是初一、十五、二十一日。由于月亮每到这三个朔日时都会运行到同一个位置上去,因此叫“三倍月”。农历的第一个月叫上半月,第二个月叫下半月,第三个月叫下下半月。农历每月天数并不是固定的:上半月为30天或31天;下半月为31天或32天。
2、月和日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月球绕地球一周所走的轨迹分为十二个等分,再把地球上的子午线作为一个“刻”为日),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刻”为日),这样就得到了十二个月。我国古代将月球绕地球一周的轨迹称为一个“朔望月”,每隔一个朔望月就把月亮圆缺一次(朔望月)。“朔望月”平均每个月为29.5天(古代的历法规定是29.5天或31天),比一个朔望月要多1天,即29天或30天。古人把月亮绕地球一周所走的这段距离称作“朔望”,所以人们把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叫“朔日”或“望日”。在我国古代,人们把月亮圆缺的变化叫做“朔”,把月亮每隔一个月的初夜叫“朔夜”。在我国古代,人们还把农历上的第一个月亮圆缺的时刻称为“朔”。而在一年中,月亮最圆的那一天叫“望日”。
当月亮经过地球与太阳之间时,由于地球表面与太阳表面的距离不同,就会发生一种现象叫月蚀。由于月球的引力作用,月球往往要比太阳小一些。在中国古代农历中就有阴历和阳历之分。阴历又称农历、唐卡历或古藏历等。它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它以月相变化规律为依据,划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约30天或31天。因其周期比较长(约29.5天)而得名。
3、阳历与阴历的区别
阴历以月亮为中心,而阳历是以太阳为中心,太阳在黄道上所走的一圈为一个月。因为月亮是看不见的,所以只能通过观察月球来计算时间,而阳历就是在月球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太阳,就成了我们所用的阳历。在阳历中,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日,第二天叫望日,第三天叫寒食节(冬至),第四天叫清明节(春分)。在阴历中则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圈为一个月。
我们知道,在一年当中有12个月,每个月都是30天或31天。可是阳历一年是365日,一年中有365天或366天;阴历一年是365日,一年中有366天。为了使二者配合使用,人们就提出了“平气”和“闰月”的概念。平气就是每个月的天数保持不变;闰月则是在平气的基础上每隔两年加一个“闰”字。
公元纪年法也称公历(拉丁文:公历),是以一个太阳年为365.2422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在公历中一个标准年值365又1/4天或366又1/44天。公元纪年法已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用。
阳历又叫格里高利历(英语: Grit)或格里高利历(英语:Grimlice’s classical radio),是一个由罗马教廷在1543年至1809年间使用的历法。由于教廷采用了格里高里历法作为宗教历法的标准,因此教会使用的历法就称为“格里高利历”。同时教廷又采用了罗马天主教义作为宗教历法的标准,所以又被称为“天主教日历”或“天主教阴历”。
4、农历日期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变化的
1、古代的历法和现在的历法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古代的历法有一年为一闰年的规定,每四年在正月、五月、八月、十月各有一个闰月,每闰年则在腊月增加一个月,这样就形成了354年中有354个闰月。到了唐朝,历法采用了阴阳合历,就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历法制定的依据,也就是每年的阴历正月和十月各有一个“闰月”。唐朝时,每年都要用这个闰月来调整历法中的闰日和月份。
2、传统历法中,十二个月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其中立春在冬至之后,立夏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立冬在秋分和霜降之前,夏至和霜降之间是无中气的。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中有六个节气都不是农历的。
3、传统历法中,每月的初一到初三是朔日,初四到初六是望日,初七到初九是既望日,初十到十一是上巳(xì)日,十二到十三是浴兰节(又叫重五节)。而在农历中这些日子都是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日子。这些日子被称为“节令”。
4、传统历法中每年的立春和雨水之间都有一个“雨水”节气。每年从立春节气开始算起,每个“雨水”节气相差7天左右。而农历中并没有“雨水”节气。
5、传统历法中的“惊蛰”也不是节气。而是根据当地太阳到达黄经345度这个时间点来确定的。而农历中只有这个时间点算得上一个节气。
6、传统历法中,春节都在公历新年之后。
5、农历和阳历的换算关系
阳历一年是365.2422天,而农历一年只有365天,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30天或31天,由于农历是以月亮为中心制定的历法,所以农历一年只有一个月,即农历每月30天或31天。每年有12个闰月,即闰年的闰月为29天或30天。农历与阳历的换算关系是:农历每年的月数=12÷12=5 (月);阴历每年的月数=12÷12=9 (月)。
例如:2013年7月22日是农历的六月初四,2013年6月28日是阴历的五月初五。则2013年6月28日的天数为:30×5=90 (天);阳历和农历两种历法计算出来的天数不一样,阳历一年是365.2422天,而农历一年只有365.2422天。阳历和农历的月份不一样。阳历的月份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来划分的。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94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