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七夕节是几月几号(2016七夕节是几月几号农历)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七巧节”等。
七夕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七夕乞巧是我国古代女子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人们常说七夕是女儿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讲得就是这个意思。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在鹊桥上相会。相传,天河两岸分别住着牛郎和织女,他们常年靠织女一年一次从天河上织出的云锦为衣,过着富足的生活。
一天,玉皇大帝听说他们两个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生活很是同情。于是玉帝便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见一次。这便是七夕乞巧节的由来。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七夕节”吧!
1、七夕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它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是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认为天象就是牛郎织女星。关于七夕的来历,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晚上于天河相会,天帝会准许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一次。如果谁能在这天晚上在银河上找到两颗连在一起的星星,就代表谁能找到自己心中所爱之人。
七夕这天晚上,天河两岸还会出现很多星星,如果你抬头看的话,你会发现两颗最亮的星星中间有一条直线。这就是牛郎织女星了。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一天女子们会用各种方式来乞求上天能赐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
七夕这天,出嫁的女子都会回到娘家来向母亲乞巧,母亲们也会非常乐意向她们赠送一些针线之类的小礼物。
由于“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有关,所以七夕节又称为“女儿节”。女子们都会在这一天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亮些,出门去找自己心爱的人玩。到了晚上,每一位姑娘都会来到庭院里向织女乞巧。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七夕节乞巧、乞福、祈盼婚姻美满幸福以及求子等各种不同的习俗。在农村,有些地方还有祭祀牛郎、织女的节日。有的地方则是进行一些简单的祭祀活动就可以了。而在城市里则有的是举行“拜织女”活动,乞巧等习俗;有的是乞求婚姻美满幸福;有的是乞求子嗣绵延。
从时间上来看,七夕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至十五夜(夜晚)。
2、七夕也是中国第一个由女性创建的节日。
这一天,汉代长安妇女喜欢穿针乞巧,据说这是起源于对牛郎织女的纪念。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乞巧”(又叫“乞巧节”),主要是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乞巧”;女子们在这天晚上对着夜空祈祷,然后将一些小物品放在床边的小桌上,或自己用小竹筒做成针形放在小桌上。由于针形较小,而且很直,被人们视为是巧夺天工的象征。“乞巧”在宋代有了新的发展。皇帝还会在七夕节时“御赐巧巧”牌(即“巧果牌”),并且组织女子进行斗巧活动。最早的斗巧活动是在七月七日举行,要由女子们作巧艺活动来比比谁的作品最好、最美。这一习俗在宋代尤为盛行。如《东京梦华录》卷六《七夕》条记载:“都人上城,依门望楼穿阁,低过水。及黄昏时,家家临水楼台,尽挂五色丝棉神幔。或曰:‘此女儿最巧。’又曰:‘女儿好颜色。’”另据《东京梦华录》卷五《七夕》条载:“以小纱灯系于枝上,径尺许……小儿以彩纸剪椒花垂于地上,用红丝束发之,谓之‘结香面’。”
“结香面”即是将纸花和彩线系在一起的面花。结香面也可作节日食品吃。它与端午食粽子、中秋食月饼、冬至吃饺子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食品中的经典美食。
七夕也是一个古老的爱情传说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生在银河两岸,每到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喜鹊都要飞到天河为牛郎织女搭桥,使他们能够在鹊桥上相会。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乞巧节,即“七夕”。乞巧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巧夕”、“晒针节”、“女儿会”等。
由于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因此女性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互相祝贺以求巧,故又被称为“乞巧节”。因七夕临近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为“七夕”(或“女儿节”)。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七夕逐渐演化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3、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情人节,也叫乞巧节。
后来,在每年的这一天,姑娘们还要穿针乞巧,即用红纸包上石头、红枣等物,放在水中,谁先把它们浮在水面上谁就是获得了巧手,而得巧最多的姑娘则被称为巧手姑娘。
七夕节日习俗。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起源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开始兴乞巧之俗,唐代是乞巧节最为兴盛的时期,各地涌现出很多乞巧风俗。北宋时宋真宗曾在七夕这天赐朝中老臣红绫帕一条,称为“得巧”。南宋时民间出现了许多卖巧艺的小贩,很多文人也参与其中。
明清两代,七夕节又被称为“女儿节”、“乞巧节”、“双七节”或“女儿节”。明代女子在七夕节日有穿针乞巧、悬灯结彩绣等习俗。清代女子在这一天又有佩香云发、插柳戴花等习俗。
古代妇女儿童们还喜欢在七夕之日举行各种拜神祭祖活动。明清以来流行于上层社会,成为民间节日的时尚。清乾隆年间《广州府志》记载:“七夕以瓜果祭拜先神,以果饼祭牛等。”
七夕之日,人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寄托情志、分享快乐……是七夕节的重要习俗。
七夕乞巧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向织女祈福求子、乞求平安和健康等,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应节美食。
七夕节在当代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尊重上:七夕节被定位为“中国情人节”,这是国家文化主权的体现;七夕乞巧的民俗在当代获得了新的内涵;七夕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还是一个“家庭节”;七夕是一个“爱情节日”;七夕是一个“女性节日”;七夕节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七夕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广州地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4、七夕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有原因的,因为人们在这一天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七夕节又叫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普及于唐宋时期,并在明清两代盛行,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也是我国民间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乞巧”即求智慧和巧艺,人间的女子在这个节日里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希望能得到她的福佑。
七夕节又叫“七巧节”,在这一天里妇女们进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自己的节日,比如:穿针引线乞巧、拜天许愿、供奉瓜果、乞求姻缘、祈祷子贵子贤、祈求丰年等等。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809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