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是农历几月(仲夏是几月?)
仲夏,即农历五月,是仲夏。仲夏,指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民间习惯用“五”来计算仲夏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农历五月,是春末夏初的过渡季节,是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期,也是夏收作物生长最快、营养最丰富、产量最高的时期。因其接近麦类作物的成熟期,所以又称麦收期为“春半”。仲夏时节,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梅雨刚刚结束,烈日炎炎;而北方地区则刚刚进入夏季。
一、气候特点
农历五月,也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此时正值仲夏。所以古人称仲夏为“嘉月”,农历五月又称“嘉月”或“五月节”。
仲夏之季,天地之间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正是春耕夏种的大好时节。此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渐高、日照时间渐长、气温也日升日降。自然界万物生机勃勃,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由于仲夏季节的到来,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雨季。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多、气压低,常会使人感到头晕倦怠、食欲不振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中医认为“苦”能清热,而“苦”能泄热,因此,在夏季里要注意清热消暑,饮食清淡并以易于消化为主。
仲夏之时的养生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人们应当保持愉快的情绪,切忌暴怒、忧郁、惊恐等一切情绪上的波动。因为暴怒或受到惊吓后,会使血压急剧升高,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仲夏之季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注意养护人体阳气。
仲夏之季日照时间渐长,夜间睡眠时间减少,人们应该适当增加夜间睡眠时间,以顺应人体阴精的收藏;同时夏季天气炎热,易使人烦躁不安,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态和稳定情绪。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快、光照时间长,人体代谢旺盛、毛孔张开、汗液排出较多且不及时、易受细菌感染而生病;同时由于天气炎热可使人食欲减退而导致营养不良;此外仲夏时节蚊蝇滋生增多且易于传播疾病。
仲夏之季正值中伏前后:中伏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十天至十五天的;有二十天至三十天的;也有四十天至五十天的;还有中伏过后又逢立秋之日再来十五天至二十天的。“中伏”一般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到第三个庚日结束。“立秋”当天不是每小时都会下雨的。但“立秋”后会下雨的情况大多发生在初十以后。因为仲夏时的天气经常出现大雷雨和雷阵雨天气。
仲夏之季白天气温较高,夜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变化大;且白天日照强烈,常使人感到不适;同时仲夏之季通常雨水较多而集中;而在夏季多雨季节中又常有台风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故有“六月连阴”、“八月连旱”之说。为了预防上述气候和水文等灾害和疾病的发生以及做好防洪准备工作。
二、农事活动
农历五月,在农事活动上,人们开始忙着收稻谷、插秧、赶早。水稻插秧时间一般在农历“五、六、七”之间,故又称“插秧节”。早稻收割完毕后,要抓紧播种晚稻,以抢时抢种,争取一次成功。
北方地区正值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的高峰期,要注意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冬小麦进入越冬期后,要做好越冬管理工作。此时是玉米的抽雄吐丝期,也是决定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浇水,以确保玉米健壮生长。
南方地区进入夏收、夏种季节,早稻进入抽穗扬花期,中稻进入抽穗扬花后期。这时华南地区正处在一年中雨量最少的季节,但仍要注意做好抗旱防渍、防涝保产工作。
北方地区小麦已进入大面积的收割期,早稻也接近成熟。北方地区正值“小满”节气,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南方地区正值早稻栽插或晚稻秧苗的育苗期。这时降水减少、气温偏高、光照不足,农谚有“小满动三车”之说,可见当时的天气状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大。
三、民俗活动
端午节期间,我国南方各地普遍有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的习俗,传说可以避邪、防蚊、辟瘟。晋代,端午节还增加了祭神的仪式,而且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以及雄黄酒。唐宋时,端午已成为节日,每逢这一天,人们要饮雄黄酒、插艾叶、挂菖蒲。
明清以来,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和吃五黄等习俗外,还有赛龙舟等活动。清朝时,北京的端午习俗中还增添了游百病等内容。现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67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