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

戊戌变法哪一年(戊戌变法哪一年发生)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是戊戌六君子以“托古改制”为旗号,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的一场旨在推行新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但由于维新派的思想理论不成熟、行动计划不周密,因此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变法前后,光绪帝曾多次发布诏令,但变法始终未能实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宣布正式变法。此后,维新派在全国各地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改革进程。
戊戌变法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政治运动,它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后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条件。然而,它却没能真正实现,它失败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局限性。因此对这次变法运动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戊戌变法运动前后社会历史背景、维新派主要人物及其主张等方面的考察,以求对这次变法运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戊戌变法哪一年(戊戌变法哪一年发生)

一、戊戌变法前的社会历史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由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工业产品大量涌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企业不断增加,据统计,1821年中国工业企业仅为5家;1822年增至16家;1826年增至50家;1834年增至200多家。到1853年前后,全国企业已增加到3000余家。
2.政治危机的加深。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失败及随之而来的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为救亡图存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希望。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3.民族危机与外来侵略的双重作用。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侵略活动,从而加速了民族危机和外部危机的加剧。

二、维新派主要人物及其主张

梁启超、康有为和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都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政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也就是具有资产阶级性。但由于他们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民族压迫的影响,在思想理论上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康有为虽然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思想家,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资产阶级性,而是把封建制度当作了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源。康有为在政治上主张“立宪”,在经济上主张“一变旧制”,在文化上主张“废八股”、兴西学。虽然他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主张,但这些主张都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性。而谭嗣同虽然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性的思想家,但他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戊戌变法哪一年(戊戌变法哪一年发生)

三、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由奕䜣等为代表的汉族官僚提出的一场旨在求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内容是兴办军事工业,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国防工业。它所创办的企业以机器制造业为主,涉及农、工、商各个部门。在军事工业方面,洋务运动从1862年到1895年,共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设备比较先进的军事企业。此外,洋务运动还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江南制造局及其他民用企业。洋务运动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这对维新变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要想正确认识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就必须对洋务运动进行客观评价。

四、“托古改制”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变法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政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为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以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为宗旨。康有为提出:“欲救中国,当先救家庭;欲救家庭,必先救学校;欲救学校,必先革科举;欲革科举,必先变学校。”康有为提出的“托古改制”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直接导火线,他指出:“中国之贫,不在民穷而在国弱。……国家之所以强折而不能建者,以其人心不固也。”他认为:“国之强弱在于民心之有无、人心之有向,而人心之向则在于学术之有无、学术之有向则在于科举之有无、科举之有向则在于学校之有无、学校之有向则在于科举之有无、科举之有向则在于科举之有无也。”他认为只有改革科举制度,才能改变“士不能通古今”的现象;只有实行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

五、光绪帝对变法的支持和阻挠

光绪帝对维新派的支持和鼓励是显而易见的。早在1897年9月,光绪帝就曾颁布谕旨,指出:“维新派所谋之政,皆在挽救国体,挽救大局”,“其议论皆有可采”。1898年3月5日,光绪皇帝又颁布谕旨:“朕望尔等明白宣示中外,以开人心。……若仅求安于目前之计,而不务图自强之道,则不知于将来有何益也。”在6月21日的召见王照时,光绪帝再次申明:“今岁向例各省督抚均奏请开铁路、筑矿藏、设银行、建学校。朕思天下之大本在于民,若无民则国亡矣。故朕意欲于各省中挑选人才出洋留学,以为国民之先锋。”在这几次召见中,光绪帝不仅多次肯定维新派的主张和建议,而且还表示希望维新派能“自作主张”。不仅如此,光绪帝还多次召见维新派人士,在这过程中明确表示支持他们的主张和建议。可见在光绪帝心中维新派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六、维新派与康有为

维新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他们一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和制度,另一方面又要求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这一主张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政体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它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维新派却是一个主张维护封建制度、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封建改良派。他们既不愿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愿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因此也就无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使他们在与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斗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维新派最终也只能被迫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戊戌变法哪一年(戊戌变法哪一年发生)

七、失败的原因

首先,它没有改变封建专制制度,而只是把封建专制制度的应和部分当作改革的对象,因而是不彻底的。
其次,它企图通过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来实现救亡图存,但没有触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因而不可能真正实现救亡图存。
再次,在康、梁等人的推动下,群众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和信任,但当他们企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时却遭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官僚集团的反对。
最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政治上仍保留着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某些残余。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是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是没有广泛深入的群众基础;
三是变法措施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67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