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是什么意思(七级浮屠是什么意思?)
【释义】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人,也称“浮屠子”。
佛教中有个修行者叫浮屠子,他的意思是指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如禅定、智慧、神通等。佛家把禅定、智慧、神通称为“三密”。它是一个人修行到一定境界所显现的一种特征,像佛一样有神通。而修行人又分小乘和大乘两种。
小乘认为,通过禅定所得的解脱只是在世间法上得到了解脱,还不能成佛,必须要到彼岸才能成佛。大乘认为,通过禅定所得的解脱是指涅盘,也就是佛性。
1、出自《坛经》,因无相而名为空,故名本空。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只是被六尘所染污而不能显发而已。只要能够让心清净,就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所谓“明心见性”,就是通过“见性”来认识本性。因此,佛家说“空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但这种空是“本空”而非“本来无相”。所谓“本来无相”,就是指事物本身不带有任何形象;而所谓“本来有相”,就是指事物具有形象。佛家把事物的形象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类。所谓“有形的事物有其形状、色彩、声音等;而无形的事物没有这些,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和色彩。有形之物既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色彩,当然也就没有固定的形态了。所谓“无相之相”,就是指没有固定形态、无始无终、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佛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说它就是一切众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相”,而且这种追求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佛家认为众生心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成佛!但这种成佛并不是指成了佛后就什么也没了。
2、又因无相而称“不二”,故名本不。
佛的不二法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相无相”,佛学中认为,“不二”就是指不生不灭,无相可得;它是佛的心、佛的真如本性;又因无相而称“不二”,故名本不。
佛陀将“真如本性”称为“不二法门”,这是因为它与一切世间法都无二无别,故能超越一切分别的执着。
这种超越世间一切分别的“真如性”,正是大乘佛教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此,大乘佛教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真如本性”,才能证得佛所说的解脱。
佛法中有三种修法:
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修习禅定。禅就是心念集中。专注一境而入定,则心念专一,就不会散乱了。
第二种是在禅定中修习止观。止观是由观想开始的,通过观想修习禅定而得定的功夫。所谓止观即是以禅定来修习止观。修习止就是观察、观照;观就是观察、观待;止就是安住于当下,不再起心动念;止就是不再受诸诱惑与干扰。
法喜就是喜悦、快乐;或是赞叹佛法的功德、智慧等。
修习了禅定,就能得到快乐;修习了法喜,就会得到快乐和欢喜;修习了欢喜,就会得到法喜的境界。
虽然三种修法都是修心、修慧的方法,但三者并不相同:第一种禅定叫“止”;第二种禅定叫“观”;第三种禅定叫“慧”。
虽然三种方法各有其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是通过修心而达到解脱境界的方法,所以它们都具有相似的性质:
都能使我们远离一切烦恼、痛苦等世间之苦。
3、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名无住。
说到这里,有位名叫宝贤的大乘大师,听了这段话后,非常佩服地说:“您的道理实在太深奥了。我这一生还没有听到过这么美妙的说法。我真想请您再详细地谈一谈。”
佛陀对他说:“我所讲的一切道理,都是为开悟而设的。如果你能依教奉行,就能成就佛道。我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你,只希望你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
宝贤听了佛陀的话后,非常感动,他拜谢而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宝贤对佛陀说:“以前我看到世间人有很多痛苦,非常可怜。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觉悟到自己的烦恼。我要把这些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都能真正地觉悟到自己的烦恼是从哪里来的。佛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有那些没有智慧、没有德相的人才会被烦恼所束缚。他们已经习惯于自己有烦恼了,所以就把自己当作佛来看待了。”
宝贤把这些话告诉了佛陀后,佛陀就为他讲了《法华经》。
《法华经》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涅盘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佛法的道理和修行方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和启发意义的。
《法华经》主要讲了佛给人们开示了四种智慧:一、“众生于心不住法”;二、“自心清净故”;三、“诸法非心”;四、“真如实相”。
首先,佛告诉我们“众生于心不住法”这一智慧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佛教里有一个说法叫“诸法非心”。我们的烦恼也是从心中生出来的,我们之所以烦恼,都是因为心中有个执着的东西存在着。
当一个人拥有了智慧以后,他就能够做到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佛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关于无住和无执的道理:人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否则你就会被烦恼所束缚。所以佛才会告诉我们要把自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让自己处在清净自在、没有任何执着的状态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佛心、爱心、慈悲心等美好的心,但我们往往都被这些心给束缚住了。
佛在这里告诉我们要让自己保持一颗清净、善良、慈悲等美好的心就可以了。如果你还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做到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了。
第三、“真如实相”这一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叫“真如实相”呢?就是我们看问题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了。如果你用世俗人看问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话,你就会被事物所迷惑;如果用佛看问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话,那么你就能看到事物背后所蕴含着的东西了。
第四、“诸法非心”这一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任何事物所迷惑了;同时也不要被世俗人所迷惑了,否则就会被他们所束缚住了。
4、又因其不住色空二边,故名不二。
以菩提心为体,以四圣谛为法,以见性为归,即此身也。若此身即是如来之法身,则色空不二亦名如来法身;若此身即是如来之四圣谛,则色空亦名四圣谛。又以诸法实相,即是佛性。因能不住色空二边,故名不二。
这是佛性的论述。
【出处】出自《成唯识论》卷下。
【释义】指的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所证得的真理,这也是佛所说的三大涅盘之一(另两种为灭尽定、无想定)。
【历史渊源】佛成道后,依涅盘果等分别为三乘,又依菩萨行为三乘之首。所以《成唯识论》卷下说:“是故菩萨于涅盘果等皆为首位。然大涅盘亦即大涅盘果,菩萨证得大涅盘后,仍不住此身……”
【成语释义】形容人达到了某种高度的智慧或理论的境界。也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或最高境界。
【出处】出自《旧唐书·李义山传》:“义山为人博洽多闻,通佛典于诸经论,每与人论议,无不中道,时人号为‘李通玄’。”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名词后作宾语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67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