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几月几号2020(夏至是几月几号2020年几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在古代,夏至是一个重大节日,被称为“亚岁”,这一天古代帝王要亲自到郊外“迎夏”,举行隆重的仪式。另外,夏至前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人们从夏至日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九,到了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就入夏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太阳运行的规律非常了解。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地面获得的热量也最少。在夏至这一天,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日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一、夏至吃面
在夏至这一天,民间有吃面的习俗,所以,古时又称“冬至面”或“长生面”。《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夏至日,以面粉为饼,烤熟,以彩绳相赠,谓之‘夏至饼’。至近与远,香饵为之。”夏至面的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用碱水面;另一种是用凉白开或井水;第三种就是用面条。过去有民谣说:“夏至面,一束束筋斗、一盆盆清爽、一桶桶香鲜、一条条亮滑。”
面条的种类也很多,有凉面、汤面、炒面等等。夏至吃面的习俗与夏至三庚日(公历6月21日前后)和五行学说有关。《周礼·天官冢宰》云:“以夏日至,致地方物可怜;以夏日至,致地方气殖;以夏日至,致天地气之清。”
二、夏至祭神
夏至祭神的习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当时称为“夏祭”,是最早的祭夏神、春神的活动。周代夏至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称为“大傩”,是为了驱除瘟疫。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夏至后第一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夏至后第二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末伏)。初伏有两种说法,一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后开始计算,另一种是从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算。
夏至祭神的习俗自古以来就很盛行,在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人们在这天要吃面、喝粥等。由于这一天正值农闲,所以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旧时人们往往在这一天举行祭祀、祈祷等仪式。同时,有的地方也会举行庙会、灯会、花会等民俗活动。
中国南方各地普遍要举行隆重的“祭夏神”活动,以祈求夏季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吉祥平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南方地区每年于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二日举行“迎夏”活动。届时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抬阁游行等,十分热闹。
三、吃麦粥
夏至这天,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有吃麦粥的习俗,民间有“吃了麦粥,不被暑”的谚语。北方地区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意思是说:过了夏至,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白昼时间越来越长。这时在南方地区的气候意义主要是:进入夏季,降雨增多,气温升高。江南一带有“夏至新麦熟,一年好收成”的民谚。西北地区进入夏季后,气温升高较快,特别是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的气温比同期高出2~4℃。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所以有“六月天小孩脸,一天变三变”的说法。尤其是新疆北部地区更是这样。华北地区进入夏季后气温一般都较高。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麦秋至。”就是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是鹿角解的时候;第二个庚日开始时鹿角就已经开始脱落;第三个庚日起大地上就已经看不见蝉声了。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便进入了秋天;在过去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起便是我们最难熬的一天了。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66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