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肖

2013清明节是几月几日(2013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法定假日。寒食节因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后来清明逐渐演变为一个单纯的祭祀节日。唐朝初年,清明与上巳节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祖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意识的体现。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人们在清明祭祖扫墓、缅怀先辈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自身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梳理。清明节寄托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尊先、感恩等优良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各地不同程度地举行扫墓、踏青活动。各地传统清明节时间不同:华北地区为4月5日至7日;东北地区为4月4日至6日;西北地区为4月5日至6日;南方部分地区为4月5日至7日。


013清明节是几月几日(2013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1、踏青

清明节是春季的一个节日,是在每年的春分后15天到20天之间,也就是清明前后,所以叫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所以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清明时。看着窗外的细雨蒙蒙,我们又想起了杜牧的这首诗。每年一到清明节就会有很多人去扫墓祭祖,也就有了踏青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所以人们不仅扫墓祭祖还有踏青郊游。
踏青就是到郊外散步游玩。据载:“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花草最为适宜。”在这个时节里去郊外游玩踏青是最适合不过了的了;不过今年的清明节由于天气原因而取消了这个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对清明节的感受;又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诗说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了;还有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更是写出了清明时节天气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寒意;“欲断魂”也说明了人们对这个节日所产生的无限伤感之情!
《荆楚岁时记》中说:“清明前后,人们都以放风筝为乐。”又说:“风筝因风而起,风停则命之收线;又谓之为‘放风筝’。”
因为这一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幸福和吉祥,所以从古至今在清明节这天人们都会举行放风筝活动;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

2、插柳

插柳的风俗,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喜欢用柳枝来辟邪。传说中,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业女神“社神”。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也是农业女神,社和稷都是国家的象征。每年春天社祭祀时所插的柳枝都代表着秋天收获的希望。古时插柳,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因为受到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的宠爱而设计害死了他。重耳无奈只好流亡他国。在流亡途中,重耳受尽了屈辱,但他的臣子却始终坚定地护在他身边。在晋文公流亡期间,臣子们都穿着粗布衣服,只有骊姬每天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
一次,晋文公生病了。大夫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晋文公面前把骊姬打扮成丑女的模样,并且让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晋文公为了让自己高兴起来,就派人去找美女。可是当他得知骊姬是个美女时却不敢怠慢。后来有人把这个消息传到了骊姬的耳朵里。骊姬很生气地说:“你们这些人怎么能这样做呢?”她派人去把自己的哥哥公子重耳给叫来,说:“你看我现在成了丑女人了吧?”重耳说:“正是因为这样才有机会到国外去呀!”骊姬说:“那你就跟我们一起去吧!”重耳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他们在一个夜晚逃出了晋国。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内发展生产、对外联秦抗楚、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013清明节是几月几日(2013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3、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魏晋以后,开始出现了在秋千上挂上彩带等装饰的艺术形式。唐宋时,又出现了专供妇女在秋千上运用的“高荡”和供男子荡用的“中荡”两种形式。由于秋千本身具有健身和娱乐的双重意义,所以一直流行到今天。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荡秋千之所以能够起源,除上述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古人曾把它作为一种很好的健身方法而流传下来。据《续博物志》记载:“汉时有女子荡之为戏者”;《西京杂记》则说:“汉时妇女秋千令人左右为戏”。可见早在汉代就已有了这种活动了。
荡秋千之所以有这种习俗,我想和它与古代人们崇尚的“老春”(指青春)观念有关。
“老春”,本是古时女子的雅称,如《楚辞》:“瑶席玉绳低转”;《列子·汤问》:“仲尼曰:老春不多时即为人死”;《史记·补三皇本纪》:“少昊有青阳之瑞”;《淮南子·天文训》:“少昊氏有烈山氏之子名青阳以居少昊之国”;《吕氏春秋·季春纪》:“少昊氏有女子名曰寒娥”等。因“老春”是女子的雅称,故女子荡秋千便称为“老春”了。
当然,这里说的“老春”是指青春永驻之意。古代女子以青春年少为美,她们崇尚青春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因此她们把荡秋千作为一种年轻的象征,以表明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青春的追求。荡秋千使她们获得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所以在古代女子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013清明节是几月几日(2013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4、放风筝

清明节也是“风筝之乡”。古时的风筝多用纸糊或竹糊,后来才发展为用纱、纸、布等材料制作的风筝。这种风筝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生动形象,有飞鸟、人物、山水、龙凤、花鸟等,且能在天空中飞得很高。古时的放风筝习俗流传甚广,各地还保留着不同的风俗:北方多在清明节前后放风筝;南方则多在清明节前后两天放风筝;江浙沪一带还有清明前后放“风筝节”的习惯。清明节期间,大人带着小孩们放风筝,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一边放线,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远。有些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大好时节,人们不仅白天去踏青游玩,晚上还会在户外点上蜡烛或油灯,把它拿回家里供起来。许多家庭还会选择在这一天扫墓。清明节的习俗还有吃青团、踏青等。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66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