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农历几月几日(除夕是农历几月几日要干什么)
除夕,俗称“年三十”,是中国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农历的腊月三十这一天,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家家户户都要举行迎冬祭,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
除夕这一天还是很重要的日子。过了除夕就意味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中国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腊月初八这天要喝腊八粥、泡腊八蒜。人们纷纷开始办年货、贴春联、准备过年的食品,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1、贴春联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所谓春联,就是在每年春节时,在门口贴上的一种春联。中国最早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考证,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古代的桃符,其实就是一块木板,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他们手里拿着一把刀,站在一棵大桃树下。古人认为桃木有镇鬼的作用,而他们又把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画成人形,挂在大门两旁。后来人们就把他们作为镇鬼、祛邪的吉祥物。到了唐代以后,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桃符才逐渐被写成佛联。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联。桃符即现在的春联和门神了。春联是由对仗工整、简洁精炼的四字词语构成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贴春联时要注意门上贴“抬头见喜”,墙沿倒贴“步步高升”;还有就是要注意“春满人间”和“福满人间”两副对联不要贴错了位置。此外就是要注意不要把“福”字倒着贴了,这是中国人所忌讳的。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后蜀宰相王建写的《新五代史·王建传》中记载:“正月一日……人家都吃年糕、元宵……贴桃符。”
桃符最初是用桃木做成的两块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的名字。到了宋代以后才用纸代替桃木板来做春联。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日丽春兴春长在,门开翠色送如来”等用汉字书写成的春联,形式优美别致。如今春联已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挂灯笼、贴剪纸……辞旧迎新。
据了解,现在一些地方还保留着除夕早晨在家门口贴春联、年画的习俗。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除夕贴对联、挂年画和守岁等习俗。据记载,中国人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用红纸书写“福”字了。最初人们是用来张贴在门楣上表示一种辟邪之用,后来人们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装饰图案。
春联也是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古代时春联也叫“桃符”、“春贴”、“门对”、“春牌”、“楹联”等,一般都是用红纸写成的双联或多联诗文。到了宋代以后才出现了以桃木板为书写材料的桃符;明清时期正式出现了以红纸书写的春联经历了从桃木符到桃符再到春联的演变过程。
2、祭祖
在北方,除夕是一定要祭祖的。在南方,也有部分地区保留着除夕不祭祖的习惯。
中国人自古重视祭祖,在《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仲冬之月,令在养亲。敬以酒肉,祝以礼言,教以饮食,禁以酒肉”。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的子夜时分,人们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仪式开始前,要在堂屋正中供桌上摆好香炉、供品、纸钱等物品。然后将祖先牌位依次摆放在神桌上,再将准备好的鞭炮点燃。
祭祀时一般都是由家中年长的男性先把头年去世的祖先牌位请出来,然后依次摆放其他先人牌位,最后才是家中女性成员。
然后是叩拜、烧纸钱、行礼等仪式。祭祀完毕后,由家中的长者将香炉内的火头点着并用火点燃纸钱,表示这一年家中无病无灾,幸福安康。
在南方地区的很多地方,每年除夕这一天都要举行迎冬祭(祭祀祖先)活动。在冬祭当天晚上要祭祖、祭神、祭祖先吃年夜饭(团圆饭)。
一般要供奉三天三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年夜饭有许多讲究:一定要在上午就准备好。下午开始做年夜饭:先把鸡、鸭、鱼等荤菜用锅炒好,然后把一大碗炸好的鱼块、肉块放到桌子上备用。接着做素菜:一般有青菜、豆腐、粉条等。最后还要做一些米饭,要让祖宗们吃饱喝足。
在南方地区,除了准备年夜饭之外,还要做年糕、汤圆等食品。年糕和汤圆都有“年年高”、“团圆饭”的意思,因此这两样食品都是除夕当天晚上才吃的。
除夕这天晚上不能睡觉(不能睡到自然醒)也不能看电视和玩手机电脑(不能熬夜)只有等到十二点整才能睡觉。传说守岁是因为怕鬼守到凌晨就会出来吓人所以才这么做的。还有一种说法是除夕夜必须要吃年夜饭、放鞭炮和守岁这三件事情缺一不可的说起年夜饭那可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了这顿饭是要吃到天亮的不管你是大老爷还是小孩子都得吃到天亮才算结束
3、守岁
守岁是春节中最长的一夜,又称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之俗由来已久,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夕旦不忘君”。西晋周处《风土记》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后来人们干脆一起守岁,那就是“除夕”了: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说着祝福的话语。这就是除夕的由来。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十二月作小旦为妆,造粉黛利见人。夜忽惊觉,故每至腊月三十夜,人家玩月,或在户里;或在床下,遂成守岁之戏。”南北朝时已有守岁之举: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是月朔或为十,十一日为百,十五日为千……人家各有守岁烛……”人们在除夕之夜穿上新衣,挂上灯笼、贴上春联、燃放爆竹、吃团圆饭。为了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人们常常把“岁”与“除”这两个字连用,变成除夕守岁。
4、吃年夜饭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围坐桌前,共进晚餐。年夜饭是中国人在春节最重要的一顿饭,无论多忙,都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是中国人在岁末年初一件非常重要的家庭大事。年夜饭一般为三大桌或五大桌,根据各地习俗而定。年夜饭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
一般认为,吃年夜饭的习俗源于古代中国人在过年时对神祇的崇拜,并由此产生了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夜饭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合家欢等,是年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全家老小在除夕之夜相聚共食一桌美食,以表团圆之意。相传始于商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夜饭逐渐成为家人团聚的象征。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62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