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简短)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清明》的名句。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是最富有文化内涵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清明节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鬼节。
清明节既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特定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精神最集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清明节人们要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插柳植树、放风筝等。
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大多都在清明时节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和诗句。杜牧在《清明》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所说的“杏花村”就是指杏花村。诗人杜牧希望借问酒家何处有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想借酒来消愁,可是找不到酒家啊!
1.祭祖先。
清明祭祖的习俗起源于上古时代。“清明之日不举火,祭先人则以食物为先”,《说文解字》中说:“春祭,杀牲以荐祖。”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清明节前后几个月里的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祖的仪式。按习俗,一般在清明节前十天都可以进行。清明节的祭扫活动,一般要到公墓或陵园去举行。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待祭拜完毕后,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东西聊天,这就是“食寒食”。
从周代起,我国就有了清明扫墓的习俗。每年清明节前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动的时节,古人有扫墓祭祀祖先的习俗。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现在人们扫墓时除了烧些纸钱之外,还在墓前摆放一些供品、鲜花、水果等。人们不仅要祭拜自己的祖先,还要祭拜祖先所信仰的神灵——天地、地祇等神灵。在清明节前后几个月里都可以进行祭祖活动。从冬至后第108天起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节日。
2.拜墓。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于先人要祭拜,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去拜祭他们。尤其是在古代,帝王的祭祀仪式最为隆重,除了祭天地外还要祭宗庙和祖先,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这种祭祀仪式既隆重又庄重。祭祀祖先有三种方式:一是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二是到亲人坟前举行;三是通过敬香、上供、献酒、献果等形式进行。
扫墓的日期也有讲究,不同的日期有着不同的意义。
一般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扫墓。因为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此时阴阳各半,因此这一天不适合上坟扫墓;而一百零六天后就是清明节,这时候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已经移到了南方,因此这一天可以选择去扫墓。
除了这些讲究外,还有许多讲究。比如:有的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清明,有的地方在清明节前三天过清明,有的地方在清明节后三天过清明。还有的地方是清明节和端午节、中秋节、冬至一起过。这里面最有讲究的要数冬至和清明了。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也就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阳光对地球产生了极强的吸引作用。在这一天北半球得到了充足的阳光,白天变得很长;同时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白天逐渐变短。所以冬至这一天人们普遍感到寒冷,但是过了这一天以后天气就会逐渐变暖了。
由于冬至和清明节都在一年当中最冷的季节里,因此在这两个节气中人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疾病和灾难。所以冬至这一天有“冬至节”、“长生节”等节日名称;而清明则是“寒食节”、“禁烟节”、“踏青节”等节日名称。
在一些地方还有上坟、插柳、放风筝等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将清明节和春节、中秋节并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3.踏青郊游。
踏青郊游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清明节最富有文化内涵的习俗。人们在郊外踏青游玩,欣赏自然美景,同时也要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如蹴鞠、打马球、插柳等,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比赛活动。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就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在清明踏青时的欢乐情景:“三月七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群峰严相照。
一双冷眼看世间,世上何曾有绝色?”这首诗通过对寒食、野望、丽人、马球、蹴鞠等清明习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明时节的大自然美景和生活在自然美景中的人的赞叹之情。
清明节,在古代人们就有踏青郊游的习俗,而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前后坚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以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这种习俗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扫墓、植树、放风筝等习俗。《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最早只是表示物候变化、时令到了清明,后来人们逐渐把清明与祭祀扫墓联系起来。在古代清明节前后人们都要在郊外进行一系列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清明节日不仅成为了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纪念英雄的传统节日,而且也成为了一个旅游的好时节。各地都开发了清明节日旅游资源以供游客观光游览以纪念革命先烈和缅怀祖先。
4.插柳植树。
插柳植树是清明习俗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人们在清明节植树,是希望后代能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但是,在古代帝王的祭祀仪式上,是要求人们向神献“谷”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俗流传至今,但插柳戴柳只是一种习俗而已,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会将柳枝插在门楣、墙头、房檐上,以求吉利。有些地方还有把柳枝插在门窗上,以求辟邪驱鬼。清明插柳的另一层用意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耕先师神农氏。人们在清明节摘下一些嫩柳叶或柳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以纪念他。因为古人认为柳代表了生命和希望。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62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