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天干地支记日法(天干地支记日法)

天干地支记日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国的记日法不同,它不是以十二地支为主要记录符号,而是以天干地支为主要记录符号。天干地支既是一种记日方式,又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
在中国古代,历法上的天干地支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以及时间的开端和结束,所以古人通常将天干地支用于记事。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青龙者,东方之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东方有一种神,名叫青龙”,其实青龙即为青龙。《吕氏春秋·孟春纪》中记载:“仲春之月……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龙行于野。”龙行于野即指龙行于春分时节外出活动的现象。
而《国语》中也有记载:“昔黄帝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黄帝杀炎帝而取其地。诸侯咸归黄帝。天下咸尊轩辕为天子,而力牧为上卿,以代炎帝”这一句话的意思是:黄帝战胜了炎帝之后占领了他的根据地坂泉(今河北涿鹿县)和坂泉(今河北涿鹿县)一带。


天干地支记日法(天干地支记日法)

一、天干地支的起源

古人使用天干地支记日子,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时辰。因为在古人看来,太阳东升西落,月亮从初升到落下,变化规律是相同的。古人在使用天干地支记日的时候,就会将同一时刻的太阳和月亮对时间进行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法上的天干地支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记录方法。
《山海经》中有关于天干地支起源的记载:“少典生黄帝、炎帝二人,以木德王天下。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长子名宇,次子名玄。玄生鼓山,鼓山出水上。水西曰青阳,降处谓之白阳;山北曰玄阴,降处谓之黑阴。黄帝以西陵氏女为妇而妻之,生帝下姓(姓):曰昌意;昌意生帝承;承生昌(或作玄);玄生高后;高后生黄帝。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为妃,生子三人:一曰玄嚣(一说青阳)、二曰昌意、三曰高辛(或作帝喾)。”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早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天干地支的记录方法。从《山海经》的记载可以看出,黄帝时期天干地支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和固定规律。而从黄帝开始,天干地支才逐渐被广泛用于记日、纪时以及占卜等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天干地支记日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的。

二、干支历

干支历法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支历法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明确纪日制度的历法。它将太阳回归年与月亮公转周期相结合,规定了365.2425天为一个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礼记·月令》中记载:“正月之月……其日皆有正”。因此,每月的第一天为正月初一。这是干支历最早的纪日方法,即以太阳回归年与月亮公转周期相结合计算一年的开始和结束。
古人根据太阳在天空中运行轨道的形状不同,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并将一个时辰划分为一时、二时、三时和四时四个部分。每一个时辰对应于24小时,故称“十二地支”。这是干支历的“十二年周期”。
因为我国古代一直实行“夏正”历法,即以正月为岁首,所以古人在确定黄道带的长度时会按照“夏正”划分季节与月份。黄道带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它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产生的一圈曲线,大约是一个360度圆周,因此在一年中会有12个月、30个节气和72个中气。
此外,古人还规定了一个与太阳周期有关的平年十二个月和闰年十二个月,即六十甲子。这些规定在《周礼·考工记》中都有记载。
六十甲子从黄帝开始使用到今天已经有四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历了12次改朝换代。据统计,在这一千六百多年当中一共使用过六十种纪年法。其中夏历、殷历和周历是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历法。
除了六十甲子纪年法以外,古人还采用干支历纪日法、二十四节气和干支历结合的方法来表示时间、地点和季节变化规律,即“二十四节气”的记日方法。例如:冬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寒”;芒种后第三个庚日为“夏至”;小暑后第三个庚日为“小暑”;立秋后第三个庚日为“处暑”;立冬后第三个庚日为“冬至”;小寒后第四个庚日为“小雪”;大寒后第四个庚日为“大雪”等。

天干地支记日法(天干地支记日法)

三、历法上的天干地支与历史上的天干地支

古代中国历法上的天干地支,是指在阴阳历中的六十甲子基础上,用干支纪法表示出来的用于纪日、纪年的符号。
六十甲子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因为这个符号分别代表了阴阳历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天,所以每个月就被称为一个甲子。干支则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所形成的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的十二个交点,它又被称为六十丙子交点。
从甲子年到癸亥年,这60个甲子称为一个轮回。也就是说,古代中国历法中六十甲子就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循环运行的时间序列。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古人将太阳运动的轨迹分为:黄道、赤道、赤纬三个大圆圈,其中黄道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赤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赤纬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在六十甲子中,黄道与赤道之间所隔的时间段称为“闰月”,闰月共有十天。由于我国古代历法中只有六十甲子一种纪年方法,所以古人将一个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闰月;第二个阶段为平年;第三个阶段为闰年。
因为中国古代历法中以地球公转一周作为一个周期进行计算,所以每个月就是一个周期。因此人们也将每隔一段时间所对应的月份称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在历法上以太阳运行规律作为计算时间和纪年方法的中国古代传统历法中,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由若干天干和若干地支组成。将十二地支与十二个天干相对应,每个天干所对应的地支也都是与之相应的十二个地支。
例如:乙亥年(公元190年)就是用乙亥作为每一个月的天干地支。在乙亥年甲子月(农历一年中最大最多的一个月)中,甲子日为子时,乙丑日为午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或亥)等十二个地支称为“十二地支”。
根据纪日方法不同,又可将六十甲子分为十二种不同的纪年方式:甲子年(公元190年);乙丑年(公元191年);丙寅年(公元1922年);丁卯年(公元1926年);戊辰年(公元1929年);己巳年(公元1930年);庚寅年(公元1931年)。

天干地支记日法(天干地支记日法)

四、干支历和传统文化

干支历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历法之一,在干支历中,通过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等方式,记载了我国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的历史。此外,干支历还可以用来推算历法的起止时间和干支顺序,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例如《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里的“钦若”就是指的是通过观察天体的运行变化来推算历法起止时间,这与现代科学计算时间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天干地支纪日法还可以用来推算时间,在我国古代使用得非常普遍。例如《史记·历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殷帝武丁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字为日,使群臣推算之”。在这里的“五字”就是通过观察天干地支所代表的意义来推算时间。
通过天干地支纪日法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中国古代将太阳女神阿芙洛狄忒,而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也有关于阿芙洛狄忒的神话故事。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46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