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春天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节令,是按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而制定的,因此称为“节气”。古人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为节气起点,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15度为一节,因其在每个月中的位置不同,所表现的气候特征也不一样,所以将每月分为四个“节气”,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古代中国,每四年就要循环一次二十四节气。在每个节气到来之时,农业生产会有相应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成果和心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2年11月16日起,我国将24节气改为24个节气,其中3月3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和10月5日前后为“霜降”;9月25个节气(寒露、白露、霜降、寒露、立冬)和11月14个节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小雪”。
1.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阳历2月3-5日交节,今年立春时间为2月4日2时58分。立春的时候是在公历2月3-5日,这段时间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时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之时尚无春火之气,到了春天草木萌发、万物复苏,也就是常说的“春气萌动”。因为立春的时候太阳还没有直接到达赤道上,所以还是北半球呢,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从立夏之后就开始进入春天了。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立春最重要的作用是与“春”相联系。而在民俗观念中立春这天是不能动针线的,因为这是一年的开始;在民间还有“春打六九头”之说。
从立春开始到立夏之间叫“二伏”或“中伏”期间,民间有“春打六九头”、“春打五九头”、“立春雨纷纷”、“立夏日无雨也无风”等说法。而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是立春这一天也正好是公历2月3日。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个节气,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乙(25),太阳黄经达315度,于每年公历2月18~21日交节。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渐增。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过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的脚步近了。
“雨水”节气期间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回升较快,但这时的平均气温还低于春季平均气温;降水由雨转雪。华北地区已呈现降雪趋势;东北和西北地区已开始较大面积的春播,南方大部分地区也渐入春耕季节。
“雨水”节气的民俗主要有:看冻虫、吃春菜、吃春面、走百病等。
看冻虫:“看冻虫”是指在雨水节气前的一段时间内,自然界中像蛇、蛙等动物由于气温的降低都会来到水面上“活动”一下以保温或觅食,这就是“看冻虫”。
吃春菜:“吃春菜”是指在雨水前后去采摘嫩菜和野菜来吃。在长江以北的地方却不流行这一习俗。
走百病:“走百病”是指在雨水节气前后,人们会走完整个村子或镇子,以促进身体健康。
3.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度,当春季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蛰居的小动物们开始慢慢苏醒过来,进入活跃期。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惊蛰从字面上来看是指昆虫、动物等因受大地阳气的惊而纷纷从土中爬出。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习俗主要表现为“打春”:农人将“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中国北方则习惯将“惊蛰”作为春天的第一个节气。
按照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惊蛰是24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其标志是春雷始鸣,天气转暖。民间传说:《山海经》有云:“雷泽即今之九疑,帝俊之妻常羲生儿者九人,此九人常道感电(电为闪电)而生雷(雷声即闪电)”,这个传说很早就有了;又说:“雷神之子于母河为雷公逐疫”;《淮南子》则认为雷神是主管雨的神;《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还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巳为惊蛰,时万物皆震而出也”;《岁时百问》还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惊蛰者,蛰虫惊而出走矣”;另有说是因雷乃天地之气所感而生也(见《礼记·月令》);更有说雷乃震而生也(见《周易》)。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惊蛰的传说还很多。
4.春分
春分,每年3月20日前后(阳历3月20日或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相等,所以叫“春分”。春分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这时是南北半球昼夜平分、阴阳平衡的节令。春分正处于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活跃,人的精神状态也十分饱满。但这一时节南方地区雨水较多,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形成春涝。在天文学上把春分作为春季的开始。
在我国古代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鹰化为鸠。”由于此时天气逐渐转暖,鹿开始有了角,而且开始生长;蝉也开始有了知了;鹰则是因为地面上的温度逐渐升高而开始捕食猎物了。春分过后,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拉长,夜晚时间逐渐缩短。到夏至日达到最长。太阳在这一天将到达黄经0度的顶点,它的光线直射赤道。因此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的日子(另一个昼夜=12小时);从春分这一天起,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此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渐长、夜渐短。
5.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面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这里有人祭他死去的亲人。相传此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北方的一种祭祀活动。据说这种祭祀活动是从周代开始的。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在唐代发展成为一种固定习俗,到了宋代更为盛行。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人们开始耕种。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41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