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某年临近年关岁底,在外地工作的笔者准备返回家乡。有一天偶然经过一家织物店门口,这家店正在促销,门口放着巨大的喇叭。在试音的噪音安静下来后,随之一首歌的前奏响起,也在那一刻,笔者忽然就被触动了,停下步伐,然后真的就站在那里静静地将一首歌听完再走。心中百感交集,不知如何言说。现在记得那首歌是陈慧娴的《红茶馆》。诗人戴望舒有一句诗:“挹泪的过客在往昔生活了一瞬间。”对于笔者而言,那一瞬间在陈慧娴的歌声中。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红茶馆》是歌手陈慧娴的代表作之一,收录在1992年的专辑《归来吧》之中。



这可能是尤其生于上世纪七零年代,八零年代的很多人最有共鸣的经验之一,在某时某地某个瞬间,被一段熟悉的歌曲所打动,而那首歌,大概率是一首香港歌曲,也被称为 “粤语歌”。想当年,那些歌曲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大街小巷,被人们聆听和传唱,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愫,表达自己的情感,乃至发泄自己的情绪,然后不经意间,就被我们的记忆所铭刻,若干年后,记忆其实已经模糊了,但熟悉的歌曲响起,顿时就让自己感觉回到了过去。就像导演贾樟柯喜欢在他的电影用这些港台歌曲做背景,电影要呈现的时代感真如往昔重现。



时至今日,很多当年的港台歌手还活跃在演艺舞台上,很多昔日的经典歌曲还能时不时成为抖音神曲,但那个粤语歌盛行的年代已经远去,只能成为很多人的追忆,现在再谈起的时候,宛如又趟入那条时光的河流,慢慢的追溯,仿佛又能看见当年那些活力无限的歌者,温暖的歌曲,依旧流光溢彩,光芒万丈。

万里长城永不倒与铁血丹心 心潮澎湃的英雄主义



八十年代,中国内地家庭刚开始陆续接触电视剧,那时还是黑白电视,约十四寸那样小的屏幕,但到了傍晚,这样小小一块屏幕却代表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于是,有电视的人家会把电视搬到室外与邻居们共同观看。那时候内地的电视制作也才刚刚起步,香港电视剧正兴,《霍元甲》,《陈真》,《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流氓大亨》。而随之这些电视剧主题曲开始流行。到处听到“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或者“浪奔浪流”。说到“浪奔浪流”,是《上海滩》的主题曲,有一则轶事说原唱者叶丽仪唱这首歌几十年,第一次去上海演出,被一位观众悄悄地纠正,他说“黄浦江其实没有浪”。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1985年,83版《射雕英雄传》被引入内地



1985年,《射雕英雄传》被引进中国内地播出,片头曲《铁血丹心》由罗文和甄妮对唱,当这激越高昂的旋律响起,不知道要定格了多少人的回忆。歌词里“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冷风吹 天苍苍,哪惧雪霜扑面”,短短数句,便道尽对于辽阔草原的想象。



八四年的春晚,第一位香港歌手张明敏登上央视舞台,他以一首《我的中国心》迅速在内地走红。随后,帅气的费翔载歌载舞,一曲《故乡的云》,悠扬动人,余音绕梁,唱出游子心声。在那个已经约定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尤为应景,几乎迅速成为人人会唱的歌曲。



由此也看出当时香港的歌曲创作也可谓“三驾马车”,一驾是大气的家国题材,一驾是正义的武侠题材,还有一驾是 “公益歌曲”,唱社会现象,唱亲情、友情和人生哲理,抒发个人远大的理想抱负。不但非常励志,也时常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那时候,内地刚刚改革开放,习惯革命歌曲的人们,忽然遇到这种旋律或优美婉转,或铿锵有力,但更易于传唱的歌曲。几乎如野火燎原一样,迅速流行开来。而歌词中那种无所不在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也是非常激动人心,当时,内地的经济正在起步,物质生活虽然不丰富,人们百废待兴,但都普遍乐观积极,对于未来充满希望。走着路都大声地哼着这些来自香港的流行歌,也有很多人也因此走上自己的音乐道路。

粤语歌的两位灵魂人物 许冠杰和黄霑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香港亦是一片愁云惨雾。这年4月13日在香港的海港城顶楼,被誉为香港第一代“歌神”许冠杰举行了一场名为《同舟共济》的线上演唱会。七十二岁的许冠杰一把吉他,连唱二十首经典歌曲,为港人打气,使人动容。香港是商业社会,喜欢用比较极端的词汇去赞誉一个人,比如“歌王歌后”,但以“歌神”称呼,许冠杰是第一人,之后,才轮到张学友。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鬼马双星》是许冠杰1974年发行的一张音乐专辑,其中同名歌曲鬼马双星一经推出,非常受欢迎。)



如果写香港歌曲编年史,1974年许冠杰爆红的《鬼马双星》可能算是最早的粤语歌曲,所以一般认为许冠杰是开创粤语歌第一人。至于粤语歌如何在香港杀出一片天地,黄霑做过研究,认为香港是能与广州分庭抗礼的粤曲重镇,有很多戏班,也很多红伶聚居此处,香港人对于粤曲的喜好有根深蒂固的传统,也影响到日后的粤语歌。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受众发生了改变。香港虽然是一个移民城市,但到了七十年代末,在本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成为社会主流,占了总人口的四成,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恰好生逢那个香港经济腾飞的年代。有充分的自信寻找和创造一个属于香港的本地文化。嗣后,粤语歌盛行,最鼎盛时候。“连最不可想象的非粤语地区,也有人学唱香港的粤语歌曲” (黄霑语)。



1978年,由香港电台主办,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国际唱片协会(香港会)、香港唱片商会协办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借助电视媒介的力量,为香港粤语流行音乐推波助澜。这10年中,电视媒介捧红了郑少秋、汪明荃、关正杰、罗文、叶振棠、甄妮等歌手,而新一代歌手也在蓄势待发,粤语歌也开始在华人世界开始发酵。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一门四兄弟一边制作电影,一边做电视节目,为这些影视节目搭配的主题曲,则顺便引发粤语歌潮流。早期的音乐人泰迪·罗宾也说,当时他其实已经发现了粤语歌的前景,也尝试着把外语歌填上中文词,但他没有信心,担心粤语歌不入流,最终说什么也不敢唱。于是,机会留给了许冠杰。



又如很多年后,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歌手巫启贤出道时候的一首歌,直接化用许冠杰的一句“人皆寻梦,梦里不分西东。”巫启贤说,他小时候是听着这样的歌长大,所以以这种方式向前辈致敬。为了用这句歌词,他支付了不菲的版权费。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也算是一场生动的版权课。另一个层面也发现,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彼此都是听一样的歌长大,这种感觉,让远方都变得亲切起来。



其实许冠杰的歌进入内地似乎滞后了一些,当年,最流行的是一首他与张国荣合唱的《沉默是金》,这是一首张国荣作曲,许冠杰作词带着一点说教意味的歌曲。有意思的是,这首歌当红的时候,二人都在告别歌坛。记得这首歌天天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笔者正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也算是比较务实的社会启蒙。



许冠杰早年歌曲,有一些直接翻唱自英文歌,但配上古文粤语歌词,却显得非常国风,这可能与粤语的吐字方式有很大关系。当然许冠杰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带着浓郁市井气息的歌曲,是用粤语俚语填词,唱打工仔,唱打麻将,唱市井生活里的家长里短、轻松诙谐,十分应和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也更为真实、接地气地展现市民生活。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2003黄霑举办两场《狮子山下演唱会》,鼓励大家要有“狮子山下”的精神,积极面对人生。)



讲到许冠杰就不能不提黄霑,2003年7月,黄霑一连两场的《狮子山下演唱会》在香港红馆举行,特邀“香港中乐团”担纲演出,成为生前最辉煌见证。黄霑鼓励刚刚经历非典疫情的听众,他说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不服输的面色,这是他当初来到香港见到的面色。



就像《狮子山下》的歌词一样:




我哋大家





在狮子山下相遇上





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




黄霑颇得中国文人的狂狷的传统,其作曲作词,大开大合,气象磅礴,尤其喜欢从古曲中汲取灵感,他自己从所谓“大音希声”这句古话里,写出经典的《沧海一声笑》。而他和多年的合作伙伴顾嘉辉,就如金庸先生笔下的曲洋和刘正风一样,琴瑟和鸣、一世知己,谱写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1999年黄霑58岁之际报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及社会学系博士课程,他去世前一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是今天研究香港流行乐的重要文献。不过,他在论文中对于后来的香港流行歌发展整体悲观和不屑。比如音乐方面过度追求刺激而失去那种大道至简的韵味。



黄霑也预见了粤语歌的没落,他在文中写到,香港流行曲,用的演唱语言是方言粤语,这个特色,令香港流行曲有了独特性格,却也严重的限制其发展。在从前日子,大陆封闭而香港独旺,促成粤语文化在全球华人社会活跃,但随着中国继续开放,香港完全失去了从前的优势,种种迹象显示,只有能够再度进入中国普通话市场,香港流行音乐才有起色。而香港流行音乐人,在能够充分把握大陆同胞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之前,希望在中国大陆再度吸引同胞只是妄想而已,今天不少香港现役流行音乐人,连用普通话沟通的基本技巧,都未能充分掌握,更遑论灵活用在创造中了。

风华绝代命运各异的天王巨星们 梅艳芳 张国荣 谭咏麟 林子祥



去年香港推出一部纪念电影《梅艳芳》,引发了港人对于这位“歌后”的纪念狂潮。而对于笔者这个年纪的人而言,会记得 ,当时身为香港演艺协会会长的梅艳芳,率众发起“忘我大汇演”,联合当时的无线、亚视等四大电视台,香港当时几乎所有的知名艺人,不间断表演七个小时为灾区筹集善款。那时候两岸三地的人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也是令人感动的过往。



1972年,“无线”就成立了华星娱乐有限公司,最开始只负责办演唱会,顺便为“无线”代理唱片发行。到了1982年,“华星”成立了唱片部和经理人部,连续签下了罗文、陈洁灵、甄妮等成名歌手。但这些都赶不上“华星”签下了两位当时并不出名,日后却如日中天的巨星,一个是张国荣,另一个是刚刚在“新秀歌唱大赛”中夺冠的梅艳芳——这个比赛也是“无线”举办的。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2003年,梅艳芳举办告别演唱会。最后,她身穿婚纱,用一首《夕阳之歌》告别舞台。)



梅艳芳的声线低沉,表现力非常丰富,再加上形象多变,造型前卫,可谓风华绝代,可惜她个人命运多舛,其出身的家庭也是充满争议性。再后来,梅艳芳染病早逝,最后一场演唱会,她穿着婚纱亮相,称自己嫁给了香港。对于观众而言,感觉像目睹一个传奇谢幕的时代。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哥哥”张国荣)



而同一年逝去的张国荣则是另一个传奇,张国荣上大学时家道中落,出来做艺人,一开始不为人看好,表演的时候,为了煽动气氛,曾将帽子丢给台下的观众,却被观众又丢了回来。但之后张国荣成为一代巨星,即便离世至今快二十年了,怀念的人依旧不绝。



张国荣与谭咏麟是那时候两大极具市场号召力的巨星,据说歌迷经常为之打架,张国荣为此告别歌坛,而谭咏麟也表示自己不再领奖。谭咏麟早年与钟镇涛等人组温拿乐队,翻唱经典的英文歌曲,很多年后的今天还再度重组,在央视春晚上表演。谭咏麟称自己是永远的25岁,四十岁的时候说自己是25岁零一百多个月。后来,谭咏麟发掘新人,又被称为“谭校长”。



梅,张,谭当红的时候,林子祥是另外一个传奇,他是创作歌手,唱功又是极佳。其从七零年代进入歌坛,跨越多个时代,至今还站在舞台上表演。他是香港流行音乐从英文歌过渡到中文歌的亲历者,也是香港流行音乐黄金期到衰落期的见证者。不过他又像是一个隐士,唱一段时间,忽然消失不见,随后,又忽然而至。颇为随心所欲。

百花齐放的香港乐坛众生



当年几乎所有的少年都爱过Beyond乐队,爱过英年早逝的主唱黄家驹。都会在聚会时高唱一曲《海阔天空》,即便人到中年,在酒后依旧唱到这句“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时,会悄悄抹掉眼角热泪。



黄家驹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劳工家庭,他们一家七口住在苏梅村内一个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单位。苏屋村落成的时候,共有5152个单元,有三万多市民居住,当年也算是不错的公房,入住者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许冠杰、蔡枫华、周启生等很多音乐人都是从苏屋村走出来的。黄家驹演过电影《笼民》,那才是观之令人窒息的居住环境。



香港乐队的鼻祖级人物泰迪·罗宾回忆,当时全港到处是乐队,一个小小的比赛都能有几十支乐队参赛。这些乐队属于青年人在一起“玩”的性质,成员不稳定,技术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他们面临的出路只有3条:一是解散,二是转入幕后,三是坚持音乐。



Beyond乐队是香港极少数坚持出结果的乐队。但必须要说,Beyond乐队的音乐经过商业的规训,少了很多早期那种粗砺但生猛的风格而趋于精致。



Beyond乐队音乐也代表了很多香港小众音乐人的风格,更雅痞,技术出众,但内核相对空洞。

电影配乐从《一生所爱》到《东邪西毒》 卢冠廷 青蛇 东邪西毒 陈勋奇



很多年后,卢冠廷用吉他弹唱他的《一生所爱》,依旧使人感怀万千。熟悉港片的人,对于卢冠廷的印象,是很多电影里那个带着一点娘娘腔的配角,作用很像刘以达。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2022年,卢冠廷在《声生不息·港乐季》中,再唱《一生所爱》)



这首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主题曲,道尽那种人生无尽的惆怅与失落。不过笔者还喜欢一首歌,与《一生所爱》有着决然不同的趣味,那首旋律更欢快,也更轻盈飘逸,便是陈淑桦演唱的《青蛇》的主题曲《流光飞舞》,这是黄霑和后辈雷颂德一起合作的电影配乐。技术上推陈出新,而却充满婉转古典的韵味。黄霑自己评价:耐听得很。



香港电影风靡世界,背后是一整套完善而高效的专业团队,其中包括很多可谓大师级的电影配乐作曲人。如胡伟立、黄英达、陈勋奇,卢冠廷,泰迪罗宾,顾嘉辉,黄霑,胡大为等等。现在想来,当年那些港片之所以扣人心弦,与这些精彩的配乐不无关系。甚至很多明明粗制滥造的电影,却因为绝佳的配乐而使人精神一振。



笔者最爱的是陈勋奇和一位菲律宾音乐人合作的电影《东邪西毒》的配乐,使王家卫这部充满意识流的经典电影锦上添花。这张配乐也适合单独听,让人置身其中,如进入一个梦幻。陈勋奇是一位全能的电影人。不过他过去制作了很多滑稽肤浅的电影,很容易使人忽视了他的深度。



很多年后王家卫又重新剪辑了电影,请内地民乐专家吴彤重制了配乐,其中请马友友来拉小提琴,但精致有余,味道却没有了

“四大天王” 香港流行乐最后的传奇



1994年,来自内地的摇滚音乐人在香港红磡举办了一场演唱会,轰动全港,但演出期间,“魔岩三杰”之一的何勇对香港乐坛出言不逊,他称“四大天王”三个是小丑。



何勇认为唯一那位不是小丑的,便是1984年“全港十八区业余唱歌大赛”的冠军,唱的是关正杰的名作并冠以“关正杰接班人”的香港第二代“歌神”——张学友。

狮子山下歌词(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历程)

(香港乐坛“四大天王”)



1992年,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张学友被媒体冠以“四大天王”。他们是香港乐坛最顶峰时候的偶像群体,以今天的话说,他们是当时的流量担当。时至今日,他们依旧活跃在娱乐界,且老当益壮,成绩斐然。确实是优质的明星。



但“四大天王”是香港造星中最巅峰时刻,也是最后的辉煌。之后,产业的变化,娱乐中心从香港北上,以及大家欣赏习惯的改变。都使香港的歌坛开始逐渐泡沫化。“四大天王”之后,辉煌不再,即便如新时代陈奕迅,郑中基,方大同这些歌手虽然风格鲜明,但已经不复过去那种荣光。



香港乐坛的没落有很多原因,如黄霑所谓的粤语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抛却大势所趋的原因,香港乐坛自身也因为急功近利,包括商业化太过明显,越来越倚重于改编外国歌曲,而忽略原创,尤其资源向天王巨星倾斜,而失去乐坛多样性。就如黎明曾经自嘲说:“‘四大天王’作为一个名称,会永远存在。但我觉得它是用来开玩笑、用来挖苦人、用来玩耍的。”不过他还一针见血地说道,“(因为‘四大天王’)香港的乐坛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可能性。”



香港乐坛几十年的繁荣,也启发和带动了内地流行乐的发展。一如香港回归以来,文化交流,经济互补,起到很多正面和积极的作用。虽然期间也有风波,但相信继往开来,携手共进,便会有无限美好的明天。




本文参考:





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





毛球《光辉岁月 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作者丨许亿,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主笔



编辑丨李汶思,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29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