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蚊子(古代人的驱蚊方法)
★王小刀★原创作品
每到夏天,我就特别喜欢跟几个胖子朋友扎堆儿。
一是看着他们不停抹汗的动作心里特别清凉舒坦。
二是他们坦露出的大量可观的细皮嫩肉让我特别有安全感。
他们都是可爱的“喂蚊帝”。
据说,地球上的蚊子家族共有三千种之多,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生存法则——
男蚊子全部食素,以果汁花露为生;女蚊子统统嗜血,而且每次吸血量可以达到自身体重的三倍!
我想自从人类进化得通体没毛之后,除了发展出了羞耻心之外,还为蚊子带来了巨大的福利。
可以说,从我们人类脱光的那一天起,蚊子就跟人类形影不离,仇恨不绝。
在中国文字里最早表达这种感情的是庄子,他在《天运篇》里说“蚊虻豽肤,则通夕不寐矣!”
几只小小的蚊子不知疲倦地在耳边嗡嗡嘤嘤盘旋着,似远似近,若有若无,竟然会令“心静如止水”的庄子辗转反侧,彻夜无眠,这对于喜欢做梦化蝶的庄子来说简直是致命的骚扰。
遗憾的是挨千叮的庄子没说他是采取什么手段消灭蚊子的,估计除了摇扇和拧掐搔挠之外,没别的好办法。
由于纺织技术属于高端黑科技,蚊帐那时候只在皇宫里见得到,民间还没有推广普及。
史书上记载,齐桓公经常在 “柏寝台”的“翠纱之帱”(就是现在的蚊帐)里午休避暑,想起自己的文治武功,感动得哗哗的睡不着。
正好管仲来了,齐桓公就向他唠嗑:“仲父啊,你看俺们齐国现在国富民强,我没有什么可忧心的了。”
管仲说那您怎么还睡不着觉啊?
齐桓公皱着眉头说“即便如此,在我这个忧国忧民的明君眼里,但凡看见有任何生物无所归宿,都会感到忧心焦虑啊!”
管仲不知道这位稍微带点儿神经质的皇帝此话怎讲,连忙反思自己最近工作上有哪里没有做好。
齐桓公此时坐了起来,用手款款地拉开蚊帐,招手说“进来吧!”
管仲当时菊花一紧有点懵圈,不知道服侍了这么多年的主子对自己还有此基情,正手足无措准备欲推还就的时候,齐桓公补了一句话:
“今天我看见有蚊子在我的蚊帐外哼哼唧唧,哭哭啼啼,这饥而未饱的景象多么凄惨啊!寡人甚忧,所以打开蚊帐好让它进来……”
管仲额头万道黑线,只怪自己邪恶了。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长得魁梧刚毅,性格有豪猛之气,但主要生活在南方,因此对蚊子的仇恨可能是最大的。
在他诸多诗中,有几篇专门写给文字的讨檄诗: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空有七尺男儿的伟岸抱负和蛮力,就是拿小如麦芒的蚊子莫得奈何,难怪“清商一束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诅咒寒秋早日到来。
按说到了唐朝蚊帐已经非常普及,驱蚊的方法还有很多,刘禹锡不止于气急败坏成这样呀!
估计他是受不了蚊帐里那种憋闷的滋味。
用烟熏的方法,是古代人的主要对付手段。古人有种“燃火绳”,即把蒿草、艾草编织成草绳湿润后点燃,发出的浓烟可以驱蚊。
明朝方孝孺在《蚊对》里记载:让童子拔一束蒿草点着,烟势浓烈,左右挥动,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但是这种野蛮驱蚊方法,估计也把睡意驱赶跑了。
在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富足人家,不用燃火绳,而用比较高级的香炉熏蚊子,在艾草里面加上各种天然香草,既芳香了室内,又驱赶了蚊子。
其实古代人还有一种很是雅致的驱蚊办法——挂香囊。旧俗中每到端午节时,多情男女纷纷缠造香囊,互相赠送。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被认为是有驱蚊虫的功效的,比如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这相当于把“蚊不叮”携带在了身上,而且每每嗅到那股特殊的香味,不由得就想起了心目中的情人。
另外古代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驱蚊办法,《金瓶梅》中记录了一种叫“蚊子灯”的灭蚊灯,西门大官人把它吊在蚊帐内,灯盏的侧面开有一扇小窗。当灯捻被点燃后,有气流从小窗迅速流入,蚊帐内的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进灯盏内。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最环保和最尊重自然法则的办法:用一口大缸,盛半缸水,放几块石头,里面养上几只大青蛙,家里的蚊子爱阴凉,一飞进去就有青蛙黏糊糊的大长舌头等着。
说了那么多,历史上也有被蚊子逼浑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对蚊子的骚扰完全麻木了的人。
五代时南唐的杨銮有首诗云:
“白日苍蝇满饭盘,夜间蚊子又成团。
每到夜深人静后,定来头上咬杨銮。”
反正每夜蚊子都要来叮咬,习惯了,无所谓了,就让它尽情咬去吧!
看来,蚊子遇上这号浑人都会纳闷,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份,竟然碰到了如此大气豪迈的“喂蚊帝”!
本文链接:http://www.quarkradio.com/n/11228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